查看原文
其他

上海市市西中学:面向教育现代化目标,着力提升中小学校长治理能力 | 封面主题

董君武 人民教育
2024-08-31



民小编说

面向教育现代化目标对学校办学提出的现实要求,中小学校长需要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学校治理,不断提升校长学校治理能力,从而促进学校办学的高质量发展。近年来,遵循完善学校治理的政策导向与理论指引,结合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推进,众多中小学校开始探索完善学校治理的全新路径。校长如何在日常办学实践中体现并提升学校治理能力?上海市市西中学从教育目标、决策程序、育人过程以及资源环境四方面给出了答案。一起来看他们的实践——


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提出要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,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,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,完善学校治理结构,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也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,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,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,有序引导社会参与学校治理。2022年1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(试行)》(简称《意见》)提出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,并明确了校长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具体职权。新时代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校的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,各中小学校长需要全面提升学校治理能力。


教育治理是指国家机关、社会组织、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体,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合作互动,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。[1] 教育治理包括政府、学校、班级(课堂)三个层面,“多元共治”是教育治理的本质特征,多元共治意味着分权。[2] 学校治理包含着一种试图重构学校各利益主体权力和责任,建构更加民主、开放的运行机制和结构体系,以及型构学校发展新生态的努力,学校治理表现为价值上的认同和影响,倡导多元参与和协商共治,改变学校中的等级化格局,消解核心与边缘、形式与实质的区隔化模式。[3]


近年来,根据完善学校治理的政策导向和理论要求,结合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推进,一批中小学校在完善学校治理方面展开了有益的实践探索。本文以上海市市西中学为例,探讨校长应当如何在办学过程中体现和提升学校治理能力。


一、教育目标政治性:坚持正确方向办学治校

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。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动力,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。因此,教育不仅仅是民生,更是国之大计、党之大计,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,坚持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这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政治性要求。2021年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》第五条内容为“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、为人民服务,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”,这是每所学校必须贯彻落实的党的教育方针,也是校长在学校治理中规范办学行为的政治性要求。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全面落实,可以更好地保证和支持校长把准学校办学的正确方向,在教育中体现国家意志和党的政治要求。为此,2022年以来上海市市西中学积极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。


(一)厘清思路,修订制度


自2022年9月起,学校党委和校级班子一起全面梳理学校管理结构、程序和制度,结合《意见》和市、区党委的实施细则,厘清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思路,修订《学校章程》,明确新的管理结构与程序,修改《学校党委议事规则》和《校务委员会议事规则》,完善决策程序等。


(二)完善程序,形成合力


根据《意见》要求,通过相关制度修订明确学校党委会的决策范围和程序,界定校务会议的决策内容与程序,并适时将“三重一大”决策程序转移至党委会议。同时,学校建立有分有合的会议制度。在“分”的角度,仅涉及学校党务工作或仅涉及教学日常性工作的内容,可以分别由党委会议和校务会议独立讨论决定;在“合”的角度,建立党委委员和校务会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,涉及“三重一大”事项由书记主持,涉及教育专业管理内容由校长主持。这不仅提高了学校事务的决策和执行效率,也将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落到实处,体现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,以及党组织对校长行使教育专业管理职权的保障和支持。


(三)调整机构,增配人员


根据《意见》和市、区党委的实施细则,学校在《学校章程》修订中明确将原有的“校务办公室”更名为“党政办公室”,配备一名主任专职从事党务工作。此外,结合学校教育特点,党委增设宣传教育处,负责落实思想政治教育,宣传贯彻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,开展学校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,负责学校各类宣传等工作,配备宣教处主任及1—2名工作人员。


二、决策程序规范性:落实管理行为科学民主


在学校治理中,管理制度固然重要,然而要将管理制度真正转化为民主、开放的学校治理,必须重视决策程序。上海市市西中学将建构科学、民主、规范、有效的教育保障体系作为办学目标之一,积极推进学校行政决策程序的规范建设与实施。


(一)建立并完善议事规则


2012年,学校制定《校务会议议事规则》《行政会议议事规则》《教代会议事规则》,并针对职称评审与晋升等工作建立考核评议小组,制定《考评小组议事规则》。这些议事规则在教代会表决通过之后正式实施,12年来几经修订和完善,成为规范学校决策过程的基本制度。2023年,根据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要求,学校党委制定《党委委员会议议事规则》,并对其他议事规则作出相应修改,使学校治理的决策程序更加规范完善。


(二)创新工作计划编制过程


制订学校及部门、组室的工作计划是明确学校阶段性工作目标、实施路径,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,是学校治理不可或缺的内容。上海市市西中学的工作计划编制采用“上下结合、全程民主”的方式。寒假和暑假组织组长以上管理人员参加骨干教师集中研修,校长畅谈新学期(或学年)工作思路;骨干教师分组讨论学校计划,发扬民主,集聚共识;教研组和年级组分别制订工作计划,各部门统整后形成部门工作计划,提交学校校务会议和行政会议讨论,进而统合形成学校工作计划;最后由各部门各组室修改并完善工作计划。


三、育人过程专业性:尊重教师教学行为自主


教育是一项具有专业技术要求的工作。在学校治理中,必须充分重视教师育人的专业性,为广大教师教学提供充分自主的环境和条件。上海市市西中学在推进学校治理过程中,努力营造民主、开放、合作的教学与研究氛围,尊重不同教师的教学特质和专业机制,促进学校“多元共治”。


(一)营造教研氛围,保障教育质量


教学研究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基本制度,学校治理必须重视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。学校通过三个层面营造民主与合作的教研氛围,体现教师对教学行为选择的专业性和自主性。一是教研组和年级组由组长带领团队,分别针对学科学习特点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教学研究,研制并实施教学方案;二是备课组针对本年级本学科学生实际编制教学进度,确定教学难点,选编学生作业和反馈练习;三是每位教师根据教研组、年级组和备课组的整体安排,分析自己任教班级学生实际,有针对性地选定教学内容和方法,安排并实施教学过程。教研过程既包含教研组、年级组、备课组的充分合作、团队研讨,又为每位教师提供充分自主的教学行为选择。


(二)鼓励实践研究,提升科研能力


以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变革,促进教学改进,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。为鼓励广大教师开展教育科研,学校制定了《实践推进项目实施与管理办法》。具体而言,学校鼓励教师自主组成团队,针对日常教育、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年期的实践研究。每年暑假教师自主申报并立项论证,寒假前后学校组织中期检查,第二年暑假教师需要完成结项报告,学校安排验收答辩。通过持续的实践研究,教师逐渐提升了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赋能学校治理。


四、资源环境协同性:支持学生多元学习需求


学校治理不仅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,还要引导社会参与。统整各类社会教育资源,建构丰富多样的校园空间环境,建立学校、家庭和社会(社区)协同育人机制,支持学生学习的多元化需求,是学校治理“多元共治”的一种表现形式。


(一)建构校园学习空间连续体


2012年,上海市市西中学打造了880多平方米的半开放半闭合思维广场,这是一个整合了图书馆和教室功能的学习空间,其中不仅有宽敞的自主学习区域,还有六间研讨室,每一间可容纳16人,配置了电脑、多媒体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,可以支持学生充分自主的多样化选择。针对高一和高二年级的语文、数学、政治、历史四门必修课程,每周至少有三节课在思维广场连排开展,内容以自主研习和合作研讨为主,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内容、学习方式与伙伴、学习时间与进程等都由学生自主选择与安排,支持了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。在此基础上,学校改建图书馆、建设新型学习空间,2019年创建了支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地理等学科学习的漫思实验室,逐渐建构起校园学习空间的连续体。


(二)引进统整社会教育资源


引进和统整社会教育资源是学校、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途径之一,有助于消解核心与边缘、形式与实质的区隔化,是学校治理实现“多元共治”的具体方式。长期以来,学校与社会、社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,例如依托社会和社区开展见习居委会主任、进楼宇看企业、南京考察、文化游学、寻访身边校友等协同育人项目。2021年,学校提出创建学术性高中,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,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教学活动,例如与复旦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同济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合作,先后建成了八个创新实验室,研发了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而提供的大学先修课程,并由大学教授和研究人员授课;又如学校在举办校园学术节过程中,获得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和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基金会的支持,举办了面向全市的数学学术展评活动和面向中小学生的STEM展评活动。学校通过统整社会教育资源引导社会广泛深度参与学校的协同育人,不断推进和完善学校治理。


面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目标对学校办学提出的现实要求,以及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全面实施,中小学校长必须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全面审视学校治理,不断提升校长学校治理能力,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,引导社会参与学校治理,推进学校、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,以“多元共治”实现教育治理的多层级分权,从而更好地集聚多方智慧和资源,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,改变育人方式,改进学校评价,促进学校办学的高质量发展。


注释

[1] 褚宏启. 教育治理:以共治求善治[J]. 教育研究,2014(10):4-11.

[2] 褚宏启. 绘制教育治理的全景图:教育治理的概念拓展与体系完善[J]. 教育研究,2021(12):105-107.

[3] 杜明峰,范勇,史自词. 学校治理的理论意图与实践进路[J]. 教育研究,2021(8):134-135.


(作者系上海市市西中学校长)


文章来源|《人民教育》2024年第13-14期,原题目为《面向教育现代化目标 提升中小学校长治理能力的思考与实践》

文章作者|董君武

封图来源|上海市市西中学官网

责任编辑|冉楠

微信编辑|陶玉祥 实习编辑 王圣婴


推荐阅读

山东扎实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——奏响扩优提质新乐章 | 各地教育成就巡礼
即将升学的青少年如何调整状态来迎接军训挑战?| 每周一问
浙江省宁波美术学校:以“全周期管理”赋能学校治理,深入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| 封面主题
消防无小事,防火莫大意!这份消防安全指南请“趁热”收下→ | 暑期讲安全

欢迎订阅


①扫码订阅2024年《人民教育》杂志


②关注“人民教育”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,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

欢迎分享到朋友圈↓↓↓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人民教育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